胡子宏生命日記(843)純屬瞎忽悠: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父母恩的,憑什么,靠什么?
胡子宏生命日記(843)純屬瞎忽悠: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父母恩的,憑什么,靠什么?
(一)
一篇《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!校長一段話刷爆朋友圈,孟非也狂轉》,眼下在微信朋友圈里狂轉。
文章提到,很多父母為了輔導熊孩子的作業,付出了很多心血。甚至,還有女娃的家長發出逗樂帖,提前要求未來的婆家來給孩子輔導作業。
此時,某位校長的話讓家長們喝下一副安慰劑: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,有的孩子天生有讀書的資質,有的孩子就沒有。
校長語出驚人:沒有讀書資質的孩子是來報父母恩的,因為讀書好的孩子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,見面只能靠視頻。
讀書沒資質的孩子呢,父母老了,可以常伴父母左右,今天載著父母去吃牛肉丸,明天陪著父母吃海鮮,想想真美好。
瞧,校長為那些讀書沒有資質的孩子,勾勒出如此美好的前景。如此說來,孩子讀書不好,家長就有溫馨幸福的晚年了,干嘛非要讓孩子讀好書,上名校呢?
主持人孟非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轉發評論稱:“反正是寬慰到我了……轉發的一定是給爸媽的。”
身邊確實有殘酷的現實。孩子考學走了,父母孤苦伶仃,連水管壞了都無人替修理。可是,孩子讀個技工學校,留在父母身邊,卻能隨時來陪伴父母,幫父母干家務活。
考名校,出國留學,眼看著孩子遠走高飛,父母的晚年卻顯得那么孤苦,生養這樣的確實有出息的孩子,有用嗎?孩子不給父母的晚年生活帶來溫暖,這跟絕戶有什么區別?
(二)
我想起,1986年我考上大學后,家里的農活全靠我父母干。平素,我奶奶在家做飯,父母則去田間忙碌。
彼時,麥收和秋收是非常繁忙的季節,尤其是麥收,還要靠人力割麥子,運到麥場,或者用石磙碾壓,或者用脫粒機收獲脫粒。個中辛苦,一言難盡。
父母淌著汗水,走在田野上,就有鄉親們開玩笑說:你家小子考出去了,沒人幫你干活了,你跟絕戶有什么區別?
我爹說:孩子考上大學,跟考不上大學,帶來的感覺肯定不一樣;孩子考上大學,生活就有盼頭。
在中年之后,我父母擔負的田間勞作量,跟同齡人相比,肯定沉重得多。其他父母的孩子,可以拉水,可以耕地,可以做飯,可以替父母做一切的農活。我父母則要親力親為。
但是,我明顯感覺到,父母的精神享受跟別人的父母是兩重天地。父母可以關心北京的天氣,因為有孩子在北京讀大學。父母可以關心國家大事,因為孩子的成長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。
因為我是本村第一個大學生,父母一下子在鄉親們中有了面子。尤其是,當我大學畢業,分配到市委工作后,父母比其他鄉親相比,在家族中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,還得到了村干部的普遍尊重。
隨著我的收入增多,父母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。父母住進了縣城的單元房,冬有暖氣,夏有空調。在村里,我的同齡人要攢錢,為孩子在縣城里買房,我是唯一一個為父母買房的孩子。
一代更比一代強,這才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價值。我的兒子在高考中差強人意,勉強躋身于中國人民大學。我才不希望孩子今后總守在我身邊孝敬我。世界那么大,那么精彩,他必須要出去看看。
孩子有了名校背景,帶給父母的精神享受,是普通學生的家長,很難享受到的。我內心享受到的成就感,珍藏的幸福瞬間,是普通家長難以領略的。
(三)
陪伴孩子成長,激勵孩子讀書,取得好成績,進而考取名牌大學,然后在就業、婚姻、成家、事業各方面有一個好的前程,作為家長,會有哪些享受呢?
你會有超出常人的成就感。生養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兒,但是,培養孩子成才,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付出。同樣陪伴孩子成長十幾年,自己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,做父母的,心中的成就感無疑是滿滿的。
你會享受到生活細節的喜悅。從孩子咿呀學語,到成長為高大俊朗的帥哥或婀娜多姿的姑娘,他們的每一點進步,都是父母精神生活中的瑰寶。就像一張獎狀,肯定抵得過一副畫作。孩子帶給父母的喜悅,超過了物質的收入。
你還會享受到自身水平的提升。對孩子的陪伴,實際上是兩代人共同提高和進步的過程。孩子在讀書,父母也在享受著書香的浸潤。孩子在洋溢著青春的氣息,父母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。父母的智慧也在孩子的讀書生涯中,逐漸地積累。
所有的享受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父愛母愛的可貴,就在于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。孩子人生道路比自己要長,孩子享受幸福的時間比自己要久。如果為了一己的“享福”,而犧牲孩子一生的前途,這樣的父母,心胸該何等狹隘呢?
從高考的角度講,主持人孟非算不上成功者。但他的成名肯定給父母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安慰。他可能會因自己沒有離開父母而覺得寬慰,但是,如果他的女兒去國外名校留學,他會以“報父母的恩”來阻止嗎?肯定不會。
自古是,長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要比一代強。站著農村宗族的立場上講,孩子讀書好,有出息,可謂光宗耀祖。身為父母,這是人生最大的功勞,想起來心里都美滋滋的。
孩子沒有考上名校,根本想象不到孩子考上名校后,會帶給父母怎樣的愉悅感。我兒子的一個女同學,考上衡中后,高考后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錄取,今年,又提前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。她的同齡人,有的已經結婚生子。
在社會認同度上,北大研究生給父母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,與當上外婆的喜悅和成就感,絕對不是一個層次。如果孩子22歲就讓你做了外婆,這也算是報恩嗎?也許有人會認為是報恩,恐怕多數人都不以為然。
(四)
再無私的父母,也希望自己在年邁時,孩子能報父母的養育之恩。
正如校長所說的,父母老了,可以常伴父母左右,今天載著父母去吃牛肉丸,明天陪著父母吃海鮮,想想真美好。
真的美好嗎?別忘了,報恩也需要能力的。常陪伴父母的同時,孩子也要生存,要養活自己。今天載著去吃牛肉丸,誰給他買的車?誰給他錢去買牛肉丸?明天陪著父母吃海鮮?你知道一只大閘蟹要多少錢?
校長想象得真是夠完美無缺,你以為那些讀書不成器的孩子,將來也會做校長?將來也會掙大錢?將來真的會有足夠的時間和錢財陪著父母吃海鮮?
校長難道不想想,那些陪著父母吃羊肉丸和海鮮的孩子,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“報恩父母”。你以為他們的父母是李嘉誠,是謝賢,是李開復,是鄭淵潔?
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。立身以立學為先,立學以讀書為本。不吃飯則饑,不讀書則愚。造燭求明,讀書求理。幾千年的古訓,一次次告誡我們,對下一代的培養,必須時刻把讀書放在首位。
讀書多了,學歷好了,考上好大學了,最顯而易見的是有個好工作,實現社會階層的逆襲。從人生成長的價值講,讀書能提高人的境界,能令人懂事明理,能拓寬人的視野。
日常,我們見多的是,因為青少年時代沒有認真讀書,家庭內部的孩子們為了遺產起紛爭,撕破臉皮,不認親情。我們見多了不孝之子,在成年后無所事事,啃老啃得讓父母叫苦不迭。
我們見多了因為孩子的經濟緊張,父母有了病,孩子無力支付巨額的醫療費,只好放棄治療。有幾個父母愿意享受到下一代這樣的報恩方式?
當父母年邁時,孩子也是人到中年,他還要養自己的孩子,還要為自己孩子結婚生子忙碌。對于那些沒有足夠謀生智慧的下一代而已,帶著父母吃海鮮、吃牛肉丸?呵呵,這種報恩動作,比那些讀書成績超群的學生,恐怕少之又少。
必須承認,孩子們在讀書上,確實存在著天資的差異,但是,多數孩子沒有刻苦到拼天資的份兒上。做父母的,依然要嚴格要求孩子,讓孩子勤于讀書,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。只有這樣,父母才會感受到孩子的報恩,孩子才有足夠的能力和情懷報恩。
各位,別聽瞎忽悠了。讀書不好的娃,很難來報父母的恩。還是聽古訓吧,聽我們這些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吧。陪伴孩子多讀書,盡量考個好成績,即使沒有考上名校,沒有光宗耀祖,那也比懈怠強,也會慢慢地感知到讀書求學的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