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7p啪啪人体大胆_97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对白_日韩亚洲国产中文永久_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_а中文在线天堂

英語學習方法

“60后”浙江省教研員葛炳芳 | 我的英語學習散記

2019-10-09 16:59:21

“60后”浙江省教研員葛炳芳 | 我的英語學習散記

 葛炳芳 英語學習教師版 1周前

英語學習在中國

圖片關鍵詞

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,《英語學習》特別策劃了“英語學習在中國”專題欄目,邀請五位生于不同年代的作者,撰文回憶他們的英語學習之路。這五位作者中,既有新中國英語教育發展進程的建設者、推動人,亦有正奮戰在教育教學一線的中流砥柱,還有剛剛邁進大學的青年學子。跨越時代的激流,我們期望這些與新中國英語學習之路并行的親歷者,能用他們的個人故事喚醒國人的集體共鳴,讓更多的人聆聽你我與時代同行的足音。



本文為專題組稿之一,由“60后”作者、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葛炳芳老師撰寫。如需閱讀本專題更多精彩文章,請關注“英語學習教師版”微信公眾號。



作者簡介


葛炳芳,英語特級教師,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,浙江省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分會理事長,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,教育部“國培計劃”培訓專家,浙江師范大學、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兼職導師,杭州師范大學講席教授。




圖片關鍵詞

多元的世界,語言是重要的橋梁。我的外語學習經歷,從高中時期的 ABC 啟蒙,到以外語教學為職業,可以說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后基礎外語教學之“重啟”到如今幾乎人人學外語這樣一個時代的跨越。毋庸置疑,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。回想自己的外語學習經歷,我感慨良多。


啟蒙:親其師而信其道

我能學好英語,是因為碰到了一位好的啟蒙老師——姚平老師。他語音純正,教法多樣,要求嚴格,耐心細致,又有人性關懷。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改變一個人。而這種魅力有時就體現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。


我那會兒上學,小學是五年制,初中是兩年制。1978年,我作為第一批通過“全縣統考”選拔的學生,去40多里外的學校上高中。“生產大隊”要求我們好好讀書,說到了1980年,也就是我們高中畢業的那一年,我國就會實現農業機械化了,我們到時候要回來開拖拉機,建設家鄉。


因為我畢業于一所農村初中,一直沒有學過英語,所以我的第一節英語課是12歲離開家鄉去上高中時才開始接觸的。姚老師教第一節課時,我覺得那26個英文字母,他說起來真是好聽得“驚人”。他的教學語言中還夾著幾句英文的課堂用語,我一開始雖然全然聽不懂,但著實佩服之至。從此,我就喜歡上了英語。


因為對老師崇拜,所以我認為只要是他說的,就是有用的,我都會照做。有時,為了與老師“比賽”,我還會找一些句子 “考老師”,明知考不倒他,也想要得到老師的表揚。


1978年,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全國教材會議英語編寫組編訂的《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(試行草案)》編寫了初中英語統編教材,并開始投入使用。我高一的一整個學年就是學習這套教材的第一、二冊。到高二年級,學習的是1979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過渡性的《高中英語代用課本》(共二冊)。然后我就迎來了高中畢業和高考。


除了他的教育方法讓我記憶猶新外,姚老師也特別注意保護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。當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有一檔英語教學節目,每天早上6點開播。姚老師讓我在他寢室外面的走廊聽收音機,我每天都堅持去,持續了大概有半個多學期。那時我學英語有股不怕刀山火海的沖勁,即使早上很冷,也覺得區區一點寒風算不了什么,我要堅持。要知道,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,英語教育不受重視,我們既沒有什么英語學習方面的音視頻資料,也沒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,更沒有如今先進的外語學習環境,所以那時能跟著收音機學英語已是不可多得的機會。


回想當年高中起始階段的英語學習,我正是出于對老師的崇拜,所以學習很自覺、很主動。那時,我總是期盼著英語課的到來,對英語和英語學習也一直保持著非常濃厚的興趣。課前,我會主動地預習課本內容,努力記單詞、背課文。這些都不是老師要求的,只是因為自己的“覺悟”高,自己想做得好一點,以便能與老師“攀比”。而長此以往,我的學習自然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和回報,體現在我的課堂表現和考試結果中。也許,這就是我學習英語間接的興趣之源吧,這些間接的因素使我的英語學習之路有了持之以恒的動力。


入門:外語學習無捷徑

Practice makes perfect——熟能生巧,這是全球智慧的結晶。20世紀80年代前后,中國的英語學習環境確實存在著資源匱乏的情形。但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師,也愿意自己努力去學,正因如此,我的英語學習才有了進步的希望。回顧我的英語學習之路,我在學習方面的一大優點,可能就是愿意開口說英語。


我那時很喜歡模仿老師說英語,模仿教材錄音。記得高一時,姚老師一度要教4個班,每周帶24節英語課,后來改為教3個班,每周也有18節課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姚老師自己動手在他所教的班里安上了喇叭,用老式的臺式錄音機,在早自修、午間和晚自修前的時段給我們播放教材錄音,這正是模仿的好機會。如果學習英語時不模仿,只單純地聽錄音,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另外,熟悉的語料使我模仿起來也更有底氣。而聽沒有教材的廣播英語,現在想來應該是一種意義優先的語言學習方式吧。同時,我們還需要向老師匯報聽到(懂)了什么。有時候我們可能不完全懂要預習的語料,所以就要首先學會自學,這應該就屬于現在我們提倡的自主閱讀形式吧。當時老師給我們布置的翻譯練習和書面復述課文的練習,都使我們的語言學習更加扎實。可見,姚老師對我們的聽、說、讀、寫技能訓練一樣都沒有落下。


我認為,在學習的過程中,老師的指導尤為重要。我那時非常珍惜每天只有一節的英語課,這是當年我們唯一的外語學習環境。姚老師在課上經常會讓學生上講臺表演,或讓學生復述課文后改編部分內容,再講個新故事,又或者姚老師在講臺上放幻燈片,請學生看圖說句子。這些現在已經司空見慣的教學活動,在那個外語教學剛剛重啟的年代絕對是大膽而創新的。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里聽英語、讀英語、說英語、寫英語,用英語交流,用英語做事。然而,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把英語學得很好,只有那些大膽模仿且愿意背誦的同學,才學得更好一些。


在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,背誦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。語言學習少不了模仿和背誦,孩子學習母語都有賴于這兩點,更何況是學習外語。但是,模仿與背誦什么,如何模仿與背誦,都是有講究的。口語的模仿講究的是正確,當然也會刻意追求“腔調”;筆頭的模仿則更重視仿寫。現在看來,基礎階段的讀寫整合一定是從仿寫做起的,這正應驗了王初明教授的那句“語言要模仿,內容要創造”了。而背誦必然是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的,是以意義貫穿背誦過程的語言復現。只有這樣,背誦才能與語言和意義的內化相統一,對發展語言能力大有幫助。


入門階段的外語學習,要爭取一切看(讀)英語、說英語、練英語的機會,要“捍衛語言學習的機會”。正如同有句話講的那樣,“不怕別人怎么著,就怕自己學不好。”面子不是問題,當學習者有了這樣的自信,才能有學好語言的信心。


總之,語言是需要積累并經常使用的。外語學習沒有“速成”之說,更無捷徑可走。


進步:學以致用需積累

外語學習的目標,就是用外語做事。做事,不僅僅是用英語進行日常交際,打個招呼、問個路之類的,更重要的是,要借助英語更好地了解世界、表達思想。所以,多閱讀英美文學作品(初級階段使用簡易讀物)、美文,以及一些介紹性的材料(如英美概況),甚至是系統地學習一下語法書,都是很好的。我高中時就曾買過一本英語語法練習書,書上有講解,有練習,我從頭到尾認真看完,對英語學習大有裨益。


在我的英語學習經歷中,除了一些文學作品,還讀過像《上海市業余外語廣播講座·英語讀物(初級班)》 、《英語知識讀物·美國英語》、 《中英對照·英語格言菁華》(A Gem of English Proverbs)和 Five Lectures on Chinese Poetry 這樣的書,這些書籍在我學習英語不同的階段中,都給我提供了不同的營養。


聽、說、讀、寫、譯,每一項技能是在學中用、用中學的循環往復中慢慢提高的,而學習者自身的積累就是技能提高的重要條件。學習外語文化和外語的思維方式,其實都是在學習外語語料所承載的意義中得以實現的。同樣,我們在用外語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中,也不斷完善了自己對中外文化、中外思維方式的理解與體驗。


我在湖州師范專科學校外語科(現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)上大學時學的精讀教材是由許國璋、俞大絪和徐燕謀教授合編的《英語(1—8冊)》。這套經典教材選材豐富,涵蓋了不少經典作品。我們認真學習每一篇課文,既朗讀,又背誦,到后來即便是三四頁的長課文,我們讀上幾遍就能大概背下來了。當然,關于文化和語言的學習還是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,或者需要自己深入地自學,來進一步理解和消化。我認為在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,所學的文學作品要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可供背誦的語料,如狄更斯《雙城記》中的那段“好時代、壞時代”片段,或奧斯汀《傲慢與偏見》中“舉世公認的真理”的片段。


大一時,我們的精讀課老師要求每次上課前,都要由一名學生做一個英語的 presentation。當時我不懂事,不怕擠占了老師的上課時間,一有機會就“大談特談”對班上一些事的看法,記得有一次,我的 presentation 講了40多分鐘,結果她的上課時間只剩下不到10分鐘了。不過,用英語準備發言,在發言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運用,這讓我受益匪淺。這些練習對提高我的英語表達能力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。


大量積累是語言學習進步的基礎,學以致用是語言學習進步的法寶。


結語

學會一門外語,可以讓國際交流更方便,可以幫助一個人拓展就業機會,開闊眼界,了解其他文化,提升思維力,促進創造力,使大腦轉得更快、更好,也是出國留學的必備條件。


學會一門外語,就如做好任何一件事,都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投入來打底。正所謂“書山有路勤為徑”,時間投入是基礎,學習從來沒有捷徑可走。


學會一門外語,就如做好任何一件事,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但是興趣與努力總是互為前提,互為因果的。


學會一門外語,就如同學好漢語一樣,需要大量的閱讀、背誦、模仿、輸入、表達、創造……循序漸進,全面訓練。在學習外語的道路上,這尤為重要。


圖片關鍵詞

本文將刊發于《英語學習》2019年10月刊,如需閱讀原文,請翻閱紙刊。


推薦閱讀

↓ 點擊下方圖片 ↓

閱讀《英語學習》國慶重磅策劃

英語學習在中國

更多精彩文章!

圖片關鍵詞


   更多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