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在減負,我要多做題:學生家長談如何對待應試教育
學校在減負,我要多做題:學生家長談如何對待應試教育
今天“胡說”公號發表蔡澤倫老師的一篇文章。長期以來,小蔡老師專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。近年來,小菜老師潛心研究高考志愿填寫,對很多考生如何報考高校,進行了縝密的分析和指導。本文中,小蔡老師談到應試教育環境下就,就如何“博學、思考、專注”,發表了自己的見解。特轉發此文,以饗讀者,算是《胡子宏生命日記》的一篇。排版中,老胡對原文略有改變。對小蔡老師表示感謝。
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
蔡澤倫 邢臺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
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,是《中庸·第二十章》中關于治學的名句,說的是要廣博地學習,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,要慎重地思考,要明白地辨別,要切實地力行。
博學之
胡子宏在生命日記中講到關于學習的時候,多次提到要多做題。他認為,學生在不知道所謂學習方法時,最好的選擇就是多做題,這其實就是博學之的一種途徑。
教育部無數次出臺減負的措施,并且把課本上的內容也有所刪減,但是考試內容沒有減少,還有所增加,如果按教育部無數次出臺減負的措施,學校不留那么多作業,只是單純學會課本表面的,確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,學生也會覺得輕松,可是,每個學生都會面臨應試,現有的做題量,遠遠不足以讓自己在考試中脫穎而出。
多做題就是通過做各種題,來讓自己見多識廣,更廣泛地學習,拓寬自己地思路,更有效地應對考試。
胡子宏在生命日記中還提到, 一篇《瘋狂的黃莊:超前教育“十字路口”》中透露,在黃莊,沒有不上課外班的孩子。
我也仔細看了這篇文章。在我看來,海淀區的學生去黃莊上課外班,其實就是“博學之”。超前學習也是為了“博學之”。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,分秒必爭,超前學習有以下好處:
1、提前完成接受新知識的適應期。每學到一些新知識,最開始總有一段時間難將知識點理解透徹,當班上同學還在吃力地理解一些新概念時,自己已經在攻克重難點了。
2、增添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心。有了超前學習,跟上老師的進度自是不在話下,當看到自己什么都聽得懂,考試成績進步明顯后,信心大增,學起來就更有勁了,也就更愿意超前學習了。
一些學生經歷了中考后完全松解,進入高中學習吃力就開始心慌,跟上進度都有些困難,學習便進入了惡性循環。中考后,如果學生利用暑假學完高一的內容,就為高中學習奠定了信心和基礎。
3、逐步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。學生們在嘗到超前學習的好果子后,更愿意大踏步向前了。不知不覺,學生們意識中的“要我學”轉化為“我要學”。這種主動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,終身受益。
在我看來,《瘋狂的黃莊:超前教育“十字路口”》提到的瘋狂地上課外班,超前學習是對的。讓自己學得更多,是更好滴應對升學中的各種競爭。
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等名校的自主招生的類型之一,就是在數理化生各科表現突出的學生,各大學都愿意選擇成績優秀、知識面廣博的考生。在減負環境下,如果學生只停留在課本表面的學習,很難達到名校自主招生的要求。
很多人都在黑衡水中學,說衡中是監獄,說衡中泯滅人性,說衡中考生是書呆子之類。他們總愿意拿所謂的素質教育來說事,但是別忘了,衡水中學代表著三四線中產階層對教育的終極渴望。
衡中考生所處的家庭又不是什么高官、富商、上流社會的家庭,他們沒有辦法通過特殊途徑考上好的211、985大學。他們中極少像錢鐘書、季羨林、華羅庚那樣的偏才、怪才。他們只能通過刻苦學習,多做題,不斷拓展做題的深度和廣度,更好地應對高考,讓自己脫穎而出。這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,沒有什么錯。
衡中的整個系統做得都很好。衡中老師非常負責,每一張卷子上的題都是衡中老師精挑細選的。衡中老師幫考生找卷子,幫考生拓展,這樣考生“博學之”更方便,更高效。
審問之
當自己拓展得多了,了解得多了之后,疑問就會多,出現很多問號。多做題,還有《瘋狂的黃莊:超前教育“十字路口”》提到的瘋狂地上課外班拓展知識,就是不斷地拓展,發現并解決問題,最后把問號拉直變成嘆號。
《瘋狂的黃莊:超前教育“十字路口”》提到,家長們瘋狂地追逐名師、牛師,本校的、高中的、機構的、甚至是外區縣的,只要是名師就有神通廣大的家長能請來。這樣做是為了讓考生拓展得更多,更好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。
在北京的很多家庭,家長們除了照料日常的生活起居,還要熟悉孩子每一門功課的知識體系、考點難點。在課外班默默坐在后排聽課、記筆記,和孩子一起刷題,考前帶孩子一起復習,幫考生解決更多的問題,把更多的問號拉成嘆號。課外班通過小組討論也有利于問題的解決,
慎思之
有家長說自己孩子學習很用功,除了吃飯、睡覺,其他時間都在學習,做題也不少,可是成績還是不理想。其實這樣的考生只是看起來很努力,缺乏思考,我說一個這樣的故事:
在我上學的時候,我們班上有一個女生,學習是出了名的勤奮和拼命。
每天挑燈夜讀,熄燈了還在被窩里做題,每天早起晨讀,“嗡嗡嗡”背書。
我們喊她出去逛街,她說:“沒時間啊,要考試了我要在學??磿?。”
都說天道酬勤,但每次考試成績出來,這么拼命的她并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。
很奇怪,她這么努力,為什么總是成績平平呢?是她智商問題嗎?
后來有一次我看她在寫東西,她把錯的題,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。
我問她:“為什么每道題都要抄呢?試卷上不是有么?”
她說:“我在弄一個錯題復習本,看起來方便。這樣以后就不會犯錯了”。
“那這些錯題的原因你研究過了嗎?”她說:“等我抄完再說吧!”
而我發現另一個女同學,平時好像并不怎么努力,但成績卻很好。我曾經問過她,你會抄錯題復習嗎?
她說:“我才不浪費那時間呢,我一般都是分析這道題為什么錯,然后針對錯的原因標注下,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?!?/span>
這讓我想起雷軍的一句話:“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,去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?!?/span>
大白話就是: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了思維上的惰性。
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,每天都在拼命做習題、對答案,卻從來不去思考這道題為什么要這么做,怎么做會更高效?
多數人的努力,只是讓自己看上去很忙碌。實際上是沒有效率地瞎忙。
雖然看了很多書,做了很多題,卻只是為了看書而看書,為了做題而做題,沒真正消化,不試圖深入思考、理解、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,本質上跟沒看是一樣的。
這就是思考的重要性,不思考而只是盲目地埋頭苦干是不會有好效果的。
明辨之
學習不僅要思考,還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。格物致知就是深究事物的原理,獲取相關知識。當你做了很多題后,就會發現題雖然做得很多,但是用的都是那些原理。把原理深入理解、吃透并加以靈活運用、融會,貫通,透過現象看本質,就能知道每道題是考你哪些原理、內容,應該用哪些原理、方法去解決,找到答題的規律。。
格物致知,是一種對問題窮追不舍的精神。只有具備這樣一種精神,我們才能對事物做到真正了解,做到對這個世界有正確的感知。
歷史上有一個關于王陽明的故事:
王陽明讀朱子書,欲做圣人,先修格物。然于格物,不得甚解。決心先實踐一番看看。抬頭一看,眼前見一片竹林,頓時有了主意。格物,格物,就先格這竹子吧。
說干就干。王陽明一屁股坐下來,“格”了起來,以竹子為題整整思考了七天,感覺似乎做了一篇關于竹子的長文章,到了第七天直做的他頭昏眼花,幾乎要昏倒了,果真如孔子說:“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!”,實在堅持不住,王陽明只得臥病在床。
一日病小瘥,出門走走,又來到竹林邊,遇到一位老者,向老者請教如何格竹子。老者哈哈一笑:格竹子亦易事也,你拿尺子格,可得竹子的高度;你拿秤秤,可得竹子的重量;如果你用了顯微鏡,就可以明白竹子如此任性的原因了。天有天道,物有物理,然無尺無以知長短,無秤無以知重量,無晷無以知天時,所謂格物致知,意在于此也。
所以學習要明白地辨別,把原理深入理解、吃透并加以靈活運用、融會,貫通,透過現象看本質。
篤行之
說了以上,就要說到切實的行動了。有人說有的考生聰明,學得快成績好,而有的考生比較笨,反映遲鈍,學不會。這不是理由,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,這句話之后的內容是:
“有弗學,學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?!?/span>
意思是:不學則已,既然要學,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;不去求教則已,既然求教,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;不去思考則已,既然思考了,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;不去辨別則已,既然辨別了,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;不去做則已,既然做了,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。別人學一次就會,我要學一百次;別人學十次就會,我要學一千次。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,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,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。
不怕慢,就怕站,每日的學習和積累,在潛移默化中,在那些“慢”中,鍛煉了心性,學到了新東西,因為沒有停、站立和等待,在不疾不徐中逐漸有了大進步。
學習中的“慢”可以理解,誰不忙?哪個不是“壓力山大”?誰有專門用來學習某一科的時間?不擠時間真的是沒時間。
“站”則純粹是個人原因了,怕苦怕累、堅持不了,不能持之以恒,當然會使學習擱淺!
如果你充分認識到學習對于自己終身發展的重要性,而且愿意為之付出一定的精力、體力,犧牲一定的娛樂時間的話,就大可不必擔心自己學習進度的“慢”。每天給自己弱科擠一小時、半小時甚至10分鐘,每天就可以復習5個、2個甚至1個考點,一個月就可以將考點翻過去多個。半年、一年、長年累月,成績自然誰節節攀升。
一個人如果做事慢,學習慢,反應慢,問題都不大,都不用怕,這都可以改進,只要你肯努力,但只怕個人只知道站在那!無絲毫上進之心,這是可怕的,所以我們想成功就要努力向前沖!一個人就應該有“不怕慢”的精神,天長日久,水滴石穿,日積月累,成績斐然。
有人問科比“你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?”“你知道洛杉磯每天早上四點鐘是什么樣子嗎?”科比反問道。記者搖搖頭:“不知道?!?/span>
科比撓撓頭,說:“滿天星星,寥落的燈光,行人很少。”說到這科比笑了,“究竟怎么樣,我也不太清楚。但這沒有關系,你說是嗎?每天洛杉磯早上四點仍然在黑暗中,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磯街道上。一天過去了,洛杉磯的黑暗沒有絲毫改變;兩天過去了,黑暗依然沒有半點改變;十多年過去了,洛杉磯街道早上四點的黑暗仍然沒有改變,但我卻已變成了肌肉強健、有體能、有力量,有著很高投籃命中率的運動員?!?/span>
科比這種有天賦的運動員都能做到持之以恒,孩子們在學習上也要像科比這樣持之以恒。衡中模式每天很早起來跑圈,利用一切時間來學習,就是在發揚科比的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——天長日久,水滴石穿,日積月累,成績斐然。學習就需要這樣的偏執!如果說衡中模式是泯滅人性,那豈不是說像科比這樣的刻苦也是泯滅人性了?
雖然經常有各種人拿素質教育來和應試教育爭辯,但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至是方式的不同,萬變不離其宗。想學習好就需要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。
對大多數平民階層而言,他們無法享受所謂素質教育模式。想學習好,改變命運,就要刻苦學習,通過衡中的這種模式來讓自己出成績,脫穎而出,考上好的211工程、985工程乃至清華、北大,改變自己的命運!